声优指北。

“给我个机会。” “怎么给你机会?”

“我以前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好啊…跟法官说,看他让不让你做个好人。”

“那就是让我去死。” “对不起,我是警察。”

“谁知道。”

这段《无间道》的经典台词,至今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就连之前检查手枪子弹那“挺利索的”画面,都历历在目。随时可以默写出来,无需任何搜索。

说来不怕您见笑,这段儿也是我最喜欢去模仿配音的对话。乃至在曾经的外企年会上,都敢斗胆拿出来比划一般。效果倒不是非同凡响,但蒙着眼睛听上一听,确也像是那么回事儿。

不光是吊在陈永仁和刘建明两位警官的树上,张卫健周星驰在影视剧中那惟妙惟肖的各类角色台词,也是我追捧效仿的目标。特别是初中学生时代那会儿,正值于疯狂着迷电视剧,甚而时不时的就学上一句:“凉风有兴,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 —— 现在想来,在旁倾听而无法躲闪的人,肯定也好比度日如年。

抛开港台影视,台湾地区配音的动漫作品也同样的深入我心。这其中,受“先入为主”的影响,《IQ博士(阿拉蕾)》、《蜡笔小新》里边的角色台词最能让我朗朗上口。特别是则卷大饼博士和野原新之助的人物声音,几乎化身转换成了我的生活说话方式。因此而产生的家长大声呵斥,早已屡见不鲜。直到有一次妈妈站在一旁与我看了会儿《蜡笔小新》后,才垂头表示,“嗐,怪不得,原来你俩本就一德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便捷化发展,初中开始,我们可以读到看到更多的日本输入文化。这里请务必不要开车歪想。于那个我们尚未被日剧完全蛊惑的时代,所谓的日本文化输入,也就是情窦初开时能更早看到更多的动漫……可是又受广电总局日益成熟的“觉醒”,中文(国语)配音的作品反倒是与我们渐行渐远。—— 甚而进展到现在,猛然间都想不出2000年后的哪部日本动画片还有中文配音了。

在如此这般困窘下,反倒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加快开始去接受属于邻居岛国的最纯粹的动漫文化。特别有时,久久沉迷于一部动漫作品不能自拔,那听不懂的一句句热血台词,萦绕耳际盘旋脑海。—— 是配音演员让一个个笔尖创作的虚拟角色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直到后来许久,我方才知道,在日本的他们有一个专属职业名词,声优。

声优的日语平假名为“せいゆう”,念出来也和“声优”的中文发音几近相同(seiyuu)。优在古汉语和日语中皆有“演员、表演者“的意思,顾名思义,声优就是关于声音的表演者,是隐于幕后不露面儿的演员。在日本,一位声优从零崛起的难度,也绝不亚于台前的明星艺人,因为这是个需要把自己唯一能展现给他人的声音,控制到极限的职业。通过他的配音,使动漫人物的身份表达更加清晰,帮助角色个性的体现更加明朗,时而欢笑,时而哭泣,时而愤怒,时而彷徨。—— 是他们让漫画家勾勒出的人物角色进而拥有了真正完整的生命力。

近年来,时不时便能看到中国日益崛起的优秀动漫作品。如电影院荧幕上的《哪吒》,又比如B站上评分不低的《刺客伍六七》,认真观看后却还总觉得,还是欠缺点儿什么火候。这种差距,并非全体现在动漫制作水准上,甚至一些作品已经形成了不错的中国特有画风。—— 所谓的差距,是表现在情感表达之上……是的,我认为国内的动漫作品连通配音演员,始终认为自己是为青少年甚至是儿童在创造着一种玩具。而不是像成年人一样把属于角色内心的所有情绪都涌出来宣泄表达。亦或是说的再直白些,就是缺乏代入感。

当然,这种代入感的缺失,并非完全是国人声优该背的锅,这甚至和社会体制、文化传播需求,都有着绝妙的联系。—— 什么时候有个动漫巨作却上架不了正规视频平台,反倒没准儿值得我们热情期待。

( 今天的歌,《メッセージ(Message)》,by Humbert Humbe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