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一日一事#0124(饥饿营销)。

进入到新环境工作后,最大的改变毋宁说就是早中晚班儿了。晚班儿是午后才上,深夜才下(甚而还有所谓的“Full Count”零点后下班);中班看似是中午上岗,晚上八九点钟结束,但仔细琢磨起来,基本就不再拥有其它的个人生活(也就早起跑个步);早班则大多都是朝九晚六,但也有极特殊做陈列(VM)的时候需要极早的七点钟到岗。鉴于三四十人每天的班次都基本不同,于是乎休息室内随时都会有人正在 Break,吃东西。

“吃了么?”可能是我这些日子一迈进休息室,最常听到的打招呼方式了。晚班儿倒也还好,回句“现在去”,便拿起外套径直又走出房间。可早班(亦或是说所有上午会出现的班儿),一经走进休息室,必定会迎来更热情的问候,“吃早饭了吗?”。无一例外。

这种情况下,看着坐在沙发上的小伙伴们各个手里都拿着正在进食的早餐,我只好连忙说道“吃了吃了”。然而,我既没有吃早饭,也没有对跟前儿的食物产生一丁半点儿的嘴馋。 —— 因为,粗算起来,我至少有三四年没有吃过任何形式的早饭了。

是没时间吗?当然不是,这种改变最早还是来自于晨跑。大抵是 2018 年左右,我开始将中午跑(或者夜跑)彻底挪到了早上。很多人都说,晨跑前应该吃点东西避免低血糖。但本着吃了再跑,一来赶不及消化,二来不就白跑了(?)的逻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只喝些纯黑咖啡。很多人跑完步马上就饿,但我也不是这类跑者。反倒是跑上了十来公里(进而更长)后,身体还处于被多巴胺蒙蔽的兴奋状态,丝毫没有饥饿感觉。正因如此,日复一日久而久之,我便习惯了至少十点来钟前不吃任何东西还能完成晨跑的作息生活。

这种习惯在 2020 年中段儿又迎来了新的改变升级。长时间需要居家办公的我,开始试着全球流行的“16/8(小时)间歇饮食法”,即只在 8 小时内进食,其他 16 小时只喝咖啡或者茶等等(几乎)无热量的东西。在这种有些魔怔的饮食法助推下,我的血糖水平开始比以前肆无忌惮的大吃大喝更加平稳,同时居家办公也没有多长(太多)肥肉。

这个 16/8 习惯,我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哪怕换到新工作,也始终在保持。但是,由于早中晚班儿的 Break 时间大多随机和不固定,便会偶尔碰到下午三四点钟或者晚上七八点钟才到“饭点儿”的时候。这对正常三餐的人来说,相当于改变了他们其中一餐的时间。但对于我而言,则是左右挪移和调整我的“第一餐”时间了。甚至有的时候,待等开始吃饭时,我的禁食时长已经足有 20 小时(距离前一晚睡觉前吃东西)。

说实话,我还是没有那么的饿,看到别人吃东西时,也同样还是不会眼馋。而且,身体状态似乎还比饱餐一顿后更加好了。亦或是说,全身的血糖水平,在长此以往的空腹中长跑训练以及 16/8 的调节下,进入到了一种“饥饿营销”的超人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头脑思维更加的活跃,身体更没有如厕的负担,心情也都变得格外的放松。一时间,我甚至开始思考,是不是“那‘第一餐’也再少吃点儿,一切回家再说……”

都说苹果、小米等等的饥饿营销,可以促进销售额提高。没想到,我也借此升华了一把。

( 国一日一歌,《航跡云/起風了》,广桥真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