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一日一事#1129(共享孙子)。

昨晚的七八级大风虽然稍有收敛,但这日白天的四五级寒风依旧不可轻看。

枯萎的枝条禁不住强风摇曳,终还是纷纷落到地上。

展翅翱翔的喜鹊错估了冬风的凛冽,在高空中被推得飞不到目的终点。

环卫工人们奋力挥舞着扫帚与落叶斗争,但在“以一敌百”的绝对弱势下还是败下阵来。

将这些尽收眼底、甚而还有相机中的我,眯着眼睛流着鼻涕逆风而行。

这样的寒潮天气,让本就被疫情赶得七零八落的京城人烟,更是稀少的不见了踪影。晨跑一路下来,犹如国庆第一天亦或除夕夜。 —— 可是那些,是与大马路的“幸福拜拜”。

……

这样的天气,还需要外面通行工作的人可真是辛苦。我望着窗外几乎被风吹得与地面平行的树枝,不由感叹一声因疫情居家办公倒也不赖。

其实,对于大部分身体力行的“小年轻”而言,多大的风都抵挡不住他们(以及我?)对“社会活动”的热爱。

只消一个新的放开政策缓和出台,分分钟就能顶风作案的出现在重开堂食的餐厅饭馆。

“老板老板,再来啤酒两扎!” 就连我都想豪爽的喊出这样的“宣言”。

唯剩下老人们才是真正畏惧凛冽寒风的受难群体。

……

咚咚咚~ 爷爷~ 咚咚咚~ 爷爷!

几遍敲门方才换来了隔壁爷爷发现,而后是一通刻意大声的惯用陈词,让老人将打水的塑料桶以及水卡递到了我的手中。

“谢谢你啊!” “嘿,没事儿,瞧您客气的。” 我转头下了楼,走进未见停下迹象的强风里,双手拎着四个桶。

—— 在给奶奶当孙子的同时,我也在街坊邻里爷爷奶奶间当着孙子。

……

“当孙子”这件事情,在过去的那个礼拜,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与回忆。

尤其是因疫情封控居家的 5 天里,面对着于我而言都有些陌生的防疫操作,时刻让我感受着当下的残酷环境对老人们是多么的艰难严苛。

封控的第一时间,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就开始了一对一的电话初访。一是为了向被封控的居民大抵解释原因,二是按照当前的政策传达封控的具体安排,三则是要将每户都纳入一个临时微信群里,以便随后的防疫措施得以进行操作。

这听起来并无大碍的过程,放在我们这个岁数,或者自己的五六十岁家长身上,确实倒也还好,甚至不足为惧。可加微信、操作手机、乃至还要按照“一些要求”敲字发照片,真的是难为坏了同单元的七老八十群体。

费劲吧啦才加到微信群里的隔壁爷爷,在看到社区工作者发来的有关“鼻咽拭子”如何采样和发图上传时,着急的不知如何表达。根本不会敲字的他(和老伴儿),只好一连三问的发出语音,每段都长达三四十秒,但前数十秒都是家中的小猫在叫……

“小万(社区工作人员名),我看不懂你发的视频,步骤太多了,我记不住。” 诸如此类的回复,从语音语气中就能听出几丝无奈。
碍于防疫要求,我肯定不能去到隔壁爷爷奶奶家中相助。于是我轻轻打开街门,隔着铁门向爷爷奶奶现场教学。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出现。直到第四天(第一次入户核酸的次日),爷爷终于忍不住开门将自己的手机递了出来,“你帮我查查我和你奶奶的核酸,我实在点不出来。”

……

像“这样或大或小的事情”,在我们这样一个老年人居多的社区里,绝不是个例,而是比比皆是。

没有电梯的六层老楼,稍高层的老人们迈个台阶都要一步三喘,更别提拎着菜,甚至自己的“拐棍儿推车”。

每每楼下见到这样的场景(主要是就近单元),我都二话不说的叫声爷爷(奶奶),进而帮着将厚重的东西先搬运到楼上家门口儿。爷爷奶奶们将对挥挥手一溜烟儿跑了的我的感谢,全全留到了下一次的广场“遛弯儿”环节。

“老赵,您内大孙子可真好!” 诸如此类的表扬,奶奶隔三差五遛弯儿回来就会传达到我耳中。

我想为老年人再多做些什么。这般的想法,在最近一年多,变得愈加强烈。

……

要不,发明个「共享孙子」吧。

欢迎大家来「当孙子」。

( 国一日一歌,《孤独芭蕾》,许慧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