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一日一事#0929(从腻虫逆袭说起)。

“这天儿,怎么又热回去了。”

奶奶一面遛着弯儿并对方才跑完步回到小广场准备拉伸的我说道,一面脱掉了她那穿起来犹如黑客帝国般的酷酷的黑色风衣。

不光是奶奶,这几日社区的其他老人亦是如此。本来都已经棉袄棉裤(毫不夸张)伺候上身的他们,在过去几天气温陡增至接近三十的态势下,又都换回了近乎夏日的装扮。与此同时,树叶儿也暂缓了枯黄和下落,飞窜的小鸟唧唧喳喳,享受活在当下。

与他们的抱怨不同,我还是挺欣喜于气温回升的。尤其是在这日出愈来愈晚的清早,秋老虎的余威至少让我出门时少了些瑟瑟发抖,多了些热汗的动力。不再发冷的手指也能更精准的操控相机,没有冷气流进鼻腔,我这(大概率鼻炎的)鼻吸也得以继续全程均匀喘气。

且慢!后者并没有如愿以偿好嘛!

因为不知怎的,最近几天的清早又多了新的恼人对手 —— 腻虫。

无论是昨日凌晨三点半的平安大道“夜跑”,还是今早六时的公园踱步,一马平川的道路和树木林间,全都无一例外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腻虫矩阵。它们的存在,让充满薄雾的望不到边际的平安大道,不再魔幻;它们的存在,让本就需要兜来转去的公园晨跑变得更加绕来绕回。

以平常的标准跑步身姿前行,一只只腻虫明目张胆的撞过来。这只闯进鼻腔,那只着陆到唇缝,擅长飞翔的精密打击到眼眸,更多只抱着敢死队信念的则纷纷黏着在已经布满汗水的脸上。

它们让我既无法专注于呼吸,更无法沉浸在左顾右盼的摄影取景兴趣里。总需要时不时的伸出空余的手来,将它们逐一抹去。可是,前后挥摆的手和胳膊也未能幸免,过来“帮忙”的手掌,甚至还带着它们的“援军”。

怎么办,我又现变不出什么防护面具,只得将帽檐儿压得低低,同时垂下额头,好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跑者,勉强继续前进。可就是这般狼狈妥协的姿势,腻虫们依旧不改的从两侧横窜进来,贴住脖颈和两鬓,让人微微发痒,叫苦不迭。

好吧,我躲还不行吗。我开始放弃了观察摄影对象,进而将眼睛焦点全全贯注在正前方,用我这 5.2 的视力锁定近在咫尺的腻虫敌群,然后迅速的左右平移,尽可能的躲闪。如此往复,就好像下雨时候来回跳跃躲避水坑的我。

小小的腻虫逆袭,竟然能搞得我如此的狼狈不堪。果然不能忽视世间万物的任何力量。

……

就在前天,相较于宇宙渺小到甚至不如一粒尘埃的人类,主动发射出了一颗飞行器,撞击到了一颗行星上。

不同于腻虫,这颗名为「碰碰星」的飞行器要大了太多太多。550kg 的它放在地球上,撞到谁,都够谁一呛(何止一呛)。

然而,当这个飞行器撞到直径约为 163 米名为 Dimorphos 的小行星上时,着实犹如以卵击石一般。

可是千万不要小瞧这一“撞”。科学家们周密的预测,这次撞击直接导致 Dimorphos 的公转周期缩短了 1% 左右(等于减少了10分钟),进而甚至影响到了它在宇宙间今后的行动轨迹!

无论如何,作为 NASA 「行星防卫计划」一部分的代号为 DART(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 —— “首发”成功。继而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还将尝试撞击“它”身边的那颗直径长达 780 米的较大行星。

……

不就才 780 米嘛(另一颗 163 米)?可千万不要被数字蒙蔽。

2013 年,俄罗斯的一个名叫车里雅宾斯克的上空就发生了一起神秘爆炸,最终导致了 1000 多人受伤。后来科学家推测,这是一颗直径大约在 20 米左右的小行星坠入大气所致。如果它没有在空中解体,而是变成撞地的陨石,落地的威力相当于 50 吨 TNT 炸药。

五万年前,北美大陆收到了一颗直径 50 米的陨石撞击,形成了著名的巴林杰陨石坑;三十万年前,一颗五万吨重的陨石撞向澳洲西部大沙漠,形成了后来的狼溪陨石坑;6600 万年前,一颗撞向加勒比海域的小行星,直接将统治地球长达 1.6 亿年的恐龙灭绝…… —— “阻击”小行星的行动,对于人类而言,势在必行。

……

不过啊,对地球威胁最大的小行星,直到 2123 年,可能离我们也还有五六百万公里之远,即便产生误差,可能也极难与我们“亲密接触”。

或许,我还是应该更多去考虑腻虫逆袭的撞击事件才对……

欸,它们也不注意保持点儿社交安全距离。([抠鼻])

( 国一日一歌,《一生能爱几个人》,新学校废物合唱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