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一日一事#0226(吃掉春节的句号)。

也许是因为去年底太过忙碌,所以对今年的春节假期格外期待,亦或是大年三十儿和正月十五的阳历时间正好填满了二月的下半月,总之从刚进入到二月份以来,就有种过年的感觉了,而这种过年的气氛一直持续到了月底,也正好在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这天,我们迎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春节彻底过完了”的元宵佳节。

中国人每逢佳节时都不免要吃上些传统食物。有意思的是,这些食物多由某种米或面包裹住某种馅料制作而成。大年三十儿除夕夜和破五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还有就是今天元宵节的元宵。

不对,有人举手表示坚决抗议。端午节的粽子分甜咸两派,中秋节的月饼有糖料或鲜肉两种,可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却彻底分出两种食物,即元宵和表示抗议的汤圆。

“南包汤圆,北滚元宵“的说法由来已久,特别是儿时印象中,在北京过节时几乎吃不到软软糯糯的汤圆,就好像它们只能出现在江浙沪以南的地界儿。可随着经济发展,冬天不用只吃仓储大白菜的北方的我们,同时也可以吃到似乎更软和更像饭后甜点的汤圆了。这不吃不要紧,一吃便让北京人(北方人)也形成了元宵与汤圆两派。

在我家里即是如此。奶奶、姑姑还有我,每年到元宵节前都去排队采买现场滚(摇)的新鲜元宵。被裹得严严实实的黑芝麻、巧克力亦或是花生馅儿元宵,拿回家就迅速下锅煮了起来,想多放几天?只怕会容易变酸变坏。可家里其他人喜欢的汤圆就“坚强”了许多,各种馅料也五花八门儿,反正能用“机器”包进去的东西,都可以做成软软的汤圆儿。最后,在各大商超的冷冻柜里,就好像买饺子一样方便,储存起来也自然容易许多。

可是,同样是我喜欢的黑芝麻馅儿,变成了汤圆作为载体后,一整碗的放在我面前,怎么都吃不出嚼头来,汤汤水水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元宵在我看来就好吃了许多,煮透了的它们,依旧圆圆滚滚不变形的卧在碗里,不像汤圆儿们那样一夹就露馅儿。一颗颗热腾腾、胖乎乎、圆溜溜的元宵上瘾似的进了肚子,再满足的喝碗元宵汤,最后宽慰自己“原汤化原食”。

美味可以回味无穷,但是可千万别回数自己吃了多少。一颗多少卡,一碗好几千,再折合成跑步距离,来一场全程马拉松可能都抵不过……换到今年此时不能跑步的自己身上,更是身心上的双重打击。—— 嗐,吃呗,没准儿元宵能治腿。(瞎掰

( 国一日一歌,《DON’T WORRY BE HAPPY》,Mongol800。 )

( 元宵节&周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