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厦马威”。

ps:《领跑者》交稿儿,哈哈。。

几乎半个冬天过去,未来的冬奥会举办城市北京仍未见半点儿雨雪,在来到厦门前,这座南方的城市亦是如此 —— 几乎整个十二月也未逢雨水。就这样,此前已经参加过两次厦门马拉松的我带足了防晒霜和墨镜,却不想被来了个“厦马威”。

由于同时身兼第二次参展中国马拉松博览会的工作,所以我在新年的第二天就早早的坐上了飞往鹭岛的航班,也正是如此,从入场的第一天便开始见证了包括装备领取等配套功能区的搭建进程。

今年的装备领取较过往更加严格。在组委会决定不采用去年邮寄装备的前提下,作为入场的第一关卡,身份证和面部识别成功的解决了替领和冒领的情况发生。入场后的装备发放大厅面积很大,功能指引简洁明了,领取过程秩序井然。当然如何发现并杜绝选手亲自领取装备后转交号码簿替跑,仍然值得各大马拉松组委会推敲思考。在这方面,在严格的领取装备环节中如果能给跑者身上夹带诸如一次性手环的防伪道具,不失为第二道防替跑的有效屏障。

谁不想就在赛前一天,厦门突然久逢甘露,下起了绵绵细雨。随后雨势逐渐加大,地面也更加湿滑起来。本以为这是憋了许久的自然现象,翻翻朋友圈殊不知是当地政府人工增雨有意而为,着实给跑者们来了个“厦马威”。

比赛当天依旧雨势不断,距起点不到2公里的我放弃本计划的慢跑热身改为出租车前往起点,待等下车,周边已经是五颜六色的雨衣跑者了。由于这次厦马首次采用分枪分区出发,作为C区选手,到场检录时旁边儿的A区选手几乎就要从拱门起跑出发了,可最后一个区要在50分钟后才可以通过拱门(检录是有芯片计时毯作为防作弊识别),加之渐大的雨势,不免为组委会能否稳住跑者捏一把汗。欣喜的是,和过往一年马拉松赛事软硬件一同进步的还有跑者们参赛时对赛事规则的理解包容能力,中雨之下的C区跑者们只待摩拳擦掌,不作其他抱怨。

八点二十分,C区准时出发。得益于分区,最后一区的万余人跑者并没有让赛道显得如过往厦马似的拥挤,经过几百米和两个转弯之后,便可以开始提速前进了。行至五公里,雨势不减甚至开始加大,这让脱去雨衣的我的身体温度开始有了明显下降,但身旁路过的一个个水站、医疗却充满了热情加油鼓劲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一时间,猝不及防的“厦马威”有了温度。

分区分枪出发,整个赛事时间也被拉长了近一个小时,然而沿途的水站、补给却始终保持充足状态,试想,眼前的补给桌儿可是被一万五千人经过一次了,仍然不见物资短缺,丰丰满满,着实让跑者可以无思无虑的只顾奔跑。

拜温度所赐,我用了三小时五十分通过了终点拱门顺利完成了比赛,一同穿过终点线的还有A区近五个小时和B区四个半钟头完赛的选手,所以终点流量还是很大的。可是今年的厦马终点流线依旧很有秩序,顺着人流前进,领取完赛物品,拿取寄存包裹,一气呵成。每一次从志愿者手中拿过东西,对方都予以祝贺并附上一句辛苦,让赛后些许失温的跑者再次感受到了厦门人的热情。

不消说,厦马作为国内第一场采用分区分枪出发的大型马拉松,整体而言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雨中作战的前提下,更加体现了组委会上下协同工作的高水平。猝不及防的“厦马威”恢复了南方鹭岛的本来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