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一日一事#0822(想用信把事聊)。

最近几天里,我经常会深深不自觉的陷入到一种困境中,久久不能释怀。这困境是时代的产物,或是说是当下时代的特有标志,亦或者也是人类科学科技发展中的必经过程。那便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的高效普及,而造就的如今这般信息高速传递的方法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实时收发。

喂,这技术难道不是好事儿吗?当然是好事啦,至少在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突然工作生活中突然蹦出个问题,需要不在身边儿的人来答疑解惑;当我们三三两两情投意合又身在异地却想要聚到一块儿津津乐道的促膝长谈;当过会儿就想约上小伙伴一起吃个早中晚餐;当她人叫我喂猫喂兔子;当我妈喊我回家吃饭……等等等等,要是没有现在的信息科技支撑,黄花儿菜都凉了。

可也正是因为这玩意儿太过即时了、成本太过低廉(相比较传统方式)了,反倒让我们发出的话语不再那么宝贵,容易随随便便。以前前思后想反复斟酌的措辞,现在脑子都不过血的就用手指敲出来发了出去。没事儿,大不了三分钟里我还能撤回修改,连信息层面儿的“后悔药”都有了。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存在。只要您没截图,我就可以舔脸不认那“覆水难收”。

于是在这样信息极速传递的时代背景下。没有实时(及时)的应答回复彼此,甚而还在潜移默化中,莫名其妙的被贴上了不礼貌或不尊重对方的标签儿。张三发给李四的信息,十分钟不见回应,却冷不丁看到李四给王二麻的PYQ点了个赞。友谊的小船可能就在此刻产生了微妙的失衡。

我大抵便是陷入到了这样一种困境苦沼之中。尤其是知道我已经主动离职赋闲在家的朋友,除了特别熟络知晓我个性的人以外,无不认为我有的是时间和闲工夫可以“守”在手机前,并且在第一时间完成对信息的已读和回应。

我他妈不是淘宝客服好吗亲。而且有的问题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事儿啊,彼时的我可能正双手持着相机于街头拍照、可能在当空烈日下苦逼苦的蹬着共享单车、还有可能正挥汗如雨的双腿交错向前的晨跑,哦不对,那会儿大多数对方还没起床……

总之,为了能详尽且进行有意义的回复回答,我真不想一心三用的瞎敲几个字儿然后便呵呵随意了事。那样做法才是真真儿的不礼貌和不尊重对方,可是从某个节点开始,“第一时间”却成了聊天质量的唯一标准。哎。

所以有的时候,我会时不时打趣的发上一个“拉黑吧,有事漂流瓶联系”的表情,看似是出于搞笑而为之,其实是我内心深处在呼喊。真的,有些事情,如果不是急茬儿,那么换到互相书信(邮件)的模式,搞不好反倒变得更加高效和有意义。

一经想到这里,便立刻让我想念起了高中那会儿的手机短信年代。记得高二高三的每个夜晚,一面点灯熬油的伏案作业(当真?),一面将黑白显示屏幕却又散发着橙色背光的西门子直屏物理按键手机(竟如此具体)摆放在书桌的一角。心弦被时不时的那声短促有力的震动所撩动,每次短短数十字的短讯都要被几十次的反复阅读,再经过更多的内心揣摩与推敲,最后由九宫格编成一行行总价高达一毛钱的短信,按下发送按钮儿的那一刻,心里紧张到比提交考试试卷儿还要紧张。(怪不得学习那么次,你礼貌吗?)

我又想起,大二大三的那前后几年。智能手机(塞班s60)远未普及,可以常驻后台的手机QQ还是个奢侈品,微信更是八字儿还没一撇的未来东西。初高中的老同学和大学的新朋友,都是靠一些BBS论坛或是彼此博客(msnspace、QQ空间)的留言功能,互相联络。你告诉我,你那里的昨天发生了什么;我则是用今天的故事交换你的又一个明天。甚而好久不见攒了超多的话题,索性选择发起了邮件,那字数远比语文作文要多得多,一封封回复写起来比高考答卷时还要小心谨慎。

那些时候的“字”,当真是价值连城,“老贵了”。不像现在有的文字信息,用屁股都能思考作答,甚至连文字都要舍去,被五花八门的表情取代。廉价的它们,最后终于也让彼此联络的情感价值,一起跌了下来。

今日,走进711便利店的我,看到门口儿第一排货架上摆着许多为“开学季”准备的文具书本,于是津津有味的看了半天。“小伙子,你这岁数咋还买田格本儿呢?” 熟络的店员阿姨扫完了啤酒又扫到了这学生文具。“我想练练字儿,写写信。”我不假思索的回答。

可是,现在,还有什么事儿可以用信聊,什么人还能写封信。

(邮件儿也行呀,quinnz1726@vip.qq.com

( 国一日一歌,《她整晚在写信》,卫兰。 )